为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临床专科学院(系)学术引领和临床学科资源整合作用,加强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以及各临床专科学院(系)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临床专科学院(系)系列学术报告会10月21日在我校逸夫楼报告厅启动。
会议现场
首场报告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举办,主题为“骨科前沿与未来”。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及临床医学院师生代表、骨科学院院务委员会成员、骨科学院成员单位医护人员近300人现场参会。大会还进行线上同步直播,3500余人次在线观看。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主任、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唐佩福院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杨惠林,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训明院士,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骨科学院院长蒋协远,北京学者、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骨科学院副院长吴新宝,青年北京学者、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刘亚军,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候任主委、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姜春岩出席会议。骨科学院院长蒋协远、骨科学院副院长刘宝戈、鲁世保、郭艾、海涌、丁立祥、张军卫主持会议。
吉训明致辞
吉训明回顾并肯定了骨科学院多年来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骨科学院高质量完成了学校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他指出,学校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号角已经吹响,各临床专科院(系)要针对各学科提出的临床重大科研问题,加强基础和临床深入沟通与合作,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医工结合,加速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提升临床服务质量。吉训明表示,希望通过系列高水平临床医学前沿学术报告会,促进学校临床学科学术交流与高质量发展,引领首都医学的科技前沿,在建设科技强国中发挥首医积极作用。
唐佩福作报告
在院士专家学者报告环节,唐佩福作题为“临床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由浅入深地从科学和技术关系的角度谈到临床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实践,从髋部骨折手术遇到的难题谈到髋部三角稳定重建新理论,从临床实际问题谈到新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及关于临床科研的思考。
杨惠林作报告
杨惠林从需求与探索角度分享了对脊柱功能重建的思考,并围绕临床问题和科研成果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进行了交流。
吴新宝作报告
吴新宝作题为“人工智能助力创伤骨科发展和展望”的报告。他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介绍了人工智能从信息系统迭代、疾病诊断分型、诊疗决策辅助、骨折预后、智能监控康复护理等多方面促使创伤骨科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刘亚军作报告
刘亚军以“肌少症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报告。他从肌少症的患病因素、发病机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治疗方法、相关指南发展路径、诊断核心点及肌少症研究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展望了肌少症研究面临的机遇。
姜春岩作报告
姜春岩作题为《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与未来》的主旨演讲。他从中国运动医学的渊源讲起,谈到骨科运动医学治疗人群个体化、治疗手段的微创化、肢体/关节功能康复的精细化等,还进一步谈到骨科运动医学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强调需建立临床医学科学家和基础研究科学家全方位合作沟通有效工作架构,实现“基础-临床”交叉融合与转化。
学术讨论现场
在学术讨论环节,专家们针对各自所提出的骨科临床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展开了积极探讨。同时在互动环节,专家们妙语连珠,用现实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关于保守治疗、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多个问题,现场反响热烈。
蒋协远作报告
最后,蒋协远讲述了骨科学院的发展历程,总结了骨外科学系既往辉煌的成绩,从多方面介绍了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加入首医大家庭对学院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骨科学院未来总体的发展规划。
学术报告精彩纷呈,线上线下师生反应热烈。大家认为,报告会聚焦骨科前沿的科技成果,基于临床研究的科学问题,与会专家从不同亚专业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解决思路与对未来的展望。
“骨科前沿与未来”学术报告会为学校基础与临床教师、各附属医院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骨科学科临床医生间的交叉融合搭建了有效对话与交流平台,将助力骨科专业人才科研思路创新,推动骨科学科发展和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撰稿:朱婷
摄影:刘月兴、陈梓凡
编辑:姜俊吉
排版:王婉婷
审核:王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