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挂靠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为我国领先的心律失常特色诊疗中心,以诊治各类房颤、房扑、复杂室上速及室速等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疾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引领了我国心律失常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发展。心律失常中心现有开放床位105张,医生36位,护士30余位,其中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近半数医生具有在国外著名心血管病医院工作经历。马长生教授带领的团队多年来为我国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导管消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实施我国第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术,20余年来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数量为国际最大,质量居于国际一流。中心的目标是保持国际一流的临床诊疗水平,建设成国际领先的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原创性术式,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消融的技术和方法,将操作时间和花费减少20%,并大幅降低了关键步骤的操作难度和培训周期。包括:1)在国际上首创单导管法标测、隔离肺静脉:肺静脉隔离是房颤导管消融的主要手术终点。单导管法根据三维激动标测和肺静脉不同部位的电位激动顺序确定传导缝隙并指导进一步补点消融,准确性达100%。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减少了操作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免去了因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和多次穿间隔器械带来的额外花费。2)在国际上首创慢性房颤导管消融“2C3L”术式:慢性房颤机制复杂,传统术式操作难度大、费时费力,且易导致心房功能受损。“2C3L”术式在完成双侧肺静脉电隔离后加以左房顶部线、二尖瓣环峡部线和三尖瓣环峡部线消融,符合心房生理,在将手术时间降至3小时左右的同时将术后1年单次成功率提升至78%左右,有望成为国际上慢性房颤消融的主流方法。相关成果已连续2年在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宣读,并将受邀在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年会上做专题报告,吸引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学者来院学习交流。3)系统建立了我国房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一系列实用方法和技术规范,如:①总结主动脉无冠窦房速的三维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方法;②验证环肺静脉消融线上补点优于线内补点;③创立单导管验证左房顶部线阻滞的方法;④首次提出左房间隔线或间隔碎裂电位消融致左心耳激动延迟的概念等。相关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和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等期刊。

中心牵头研制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国际首套房颤导管消融模拟器。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心脏三维标测消融系统,上市后推广应用迅速,开始形成与进口产品竞争的格局;研发国际首套房颤导管消融模拟器,已在国际公司应用,牵头研发大型设备心脏磁导航(国际上同类产品每台售价150万美元),已完成整机测试和动物实验;研发完成“房颤消融食管保护装置”动物实验。以上心律失常系列器械和设备在未来10年将形成每年数十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价值。

中心还建立了中国心律失常临床数据和生物样本库,牵头建立的中国心律失常登记研究合作平台覆盖全国,已建成的房颤随访队列是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房颤注册队列,并完成了5万例社区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合作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心律失常团队,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2011年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具备实时三维心腔成像功能的心脏造影系统—Philips Allura Xper FD10和磁电双定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3。是全国较早开展快速型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治疗的中心之一。目前年手术规模居于北京市综合医院前列,年手术量逾1000例,尤以在复杂房颤的个体化治疗和以希氏束和左束支起搏为代表的生理性起搏这两个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中心目前能够完成包括房颤、室早、室速、室上速等所有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类房室传导阻滞等所有缓慢心律失常的心脏起搏器手术,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心脏性猝死预防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2012年成立房颤中心后,在房颤个体化治疗中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包括无导线起搏器、左心耳封堵术、房室结消融+希浦系统起搏、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术等),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心近半房颤消融患者来自京外的全国各地。近年来,利用中心心内外科一体化的优势,又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难治性持续性房颤的心内外科一站式复合治疗,无论是该类手术的规模、质量还是微创程度均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累计完成100余例。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律失常诊疗团队现有正式成员1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5人为主任医师,7人曾在国外著名心律失常中心受训。

首都医科大学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为马长生教授。马长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现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JCE、Europace、JICE、Circulation AE、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领域“领衔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都医科大学心律失常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设3位副主任:龙德勇、桑才华、刘兴鹏。

龙德勇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执行副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二区负责人,我国心律失常中青年专家领军人物。在国内率先采用左侧位干性心包穿刺、行心外膜室速消融,率先采用三维超声指导复杂心律失常消融及孕妇三维零射线手术,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病室速、乳头肌早搏)及房颤消融年手术量居国内之首,引领我国复杂心律失常治疗方向。作为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团队领导成员,始终聚焦复杂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独创的一系列导管操作和消融技巧将房颤、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提高到新的水平。心律失常中心二区以复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防治为特色,能够开展项目齐全的心脏介入诊疗项目,包括各种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ICD)植入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心耳封堵术、冷冻球囊消融心房颤动、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的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以及经心外膜室速导管消融术。擅长各类复杂疑难快速心律失常(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早及室速)的射频消融。龙德勇教授参与和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150篇,参与撰写论著3部,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

桑才华教授,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一病区副主任、马长生教授心律失常团队核心成员、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导师。中国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EUROPACE、PACE、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等国际期刊编委或审稿人。擅长持续性房颤、复杂室上速、复杂房扑及各种复杂室早、器质室速

(心梗后室速、心外膜室速等)的导管消融;个人年平均手术量超过1500例。曾应邀赴国内80余家三甲医院协助开展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在国内率先应用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二尖瓣峡部依赖房扑和持续性房颤;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左房顶部线阻滞评价简化标准;首次系统总结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房间隔穿刺的方法;在国际上较早提出先心病外科术中预防性干预潜在关键传导峡部预防大折返房扑的观点,为国际指南共识引用;系统总结了多种复杂房扑的临床特点及消融策略;参与组织和具体实施了国内首个持续性房颤消融策略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全程参与了持续性房颤2C3L消融策略的建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urointervention、JACC EP、EUROPACE、JCE等经典心血管介入及电生理期刊。作为负责人承担及参与国家“十四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科委等课题多项。

刘兴鹏,教授、主任医师、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内科主任、心律失常科主任。师从全球房颤消融之父——法国波尔多大学Haut-Leveque心脏病医院的Haissaguerre教授学习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在刘兴鹏主任的带领下,心律失常团队累计完成各类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逾万例,主要擅长于各类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尤其擅长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难治性房颤的内外科复合手术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难治性室速的无创放射治疗,在国内率先践行房颤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及终生照护模式。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资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曾多次应邀在心律失常专业的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迄今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中影响因子最高者为14.292分 (J Am Coll Cardiol, JACC),并打造了应对复杂病例能力强、综合处置能力强的核心优势,是目前公认的国内最具实力的心律失常诊疗团队之一。

马长生

龙德勇

桑才华

刘兴鹏